登录 | 注册
中华侯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侯氏论坛 >> 姓氏取名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百岁老人---侯玉山 已阅:8264 / 回复:14(楼主)

百岁老人侯玉山

作者:张卫东 王若皓

   北方昆弋艺术的前辈、年已103岁的侯玉山老先生虽说是寿过期颐可仍然思维敏捷、记忆明晰,若不是近些年耳朵有点背以外,真可谓是精神健旺。每天,老先生都要进行
坚持了数十年且风雨无阻的必修课:早晨5点出门到附近的紫竹院遛早儿,喊嗓练功;回来后听广播吃早点,浏览了一下当日报刊后,便是研磨戏曲。3年前,老先生不慎跌折了
腿,医生考虑百岁老人不宜动手术,只好采取保守治疗。即使如此,老先生每天仍要架着拐在30多米长的门厅里走上三个来回。

   侯老先生有如此的精力与儿媳的精心侍奉密不可分。女儿一家生活在农村,长子侯广有则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位于城南的北方昆曲剧院排戏、演出。儿媳吴承敏便把全部
的家务包揽了下来。她是四川人,做得一手好川菜,老先生是河北高阳人,偏好北方口味,她就想方设法满足老人的要求,每日的营养配餐真是煞费苦心。

   侯老先生一生心胸豁达,不为繁琐小事耿介于怀,但在家中,无论是生活上还是艺术上,一切日程安排只有儿媳的话言听计从。侯老好客健谈,扯起昆弋,常常是几个小
时侃侃而谈,亦唱亦做,亦庄亦谐。近几年,长孙女侯菊,除了在北昆担任琵琶演奏任务之外,还协助爷爷笔录了60多出传统昆腔曲谱,并整理出版了《侯玉山昆曲谱》。孙
女婿也从事民族音乐,日常帮侯老剃头理发、背老人上下楼全是他的事。

   最让侯老放不下的还是他近百年的戏剧事业,平日里老先生最盼望的就是自己的徒弟来聊戏。 近些年,侯老课徒传艺,真是活到老,学到老,从不懈惰。60岁上台翻筋斗
,70多了仍能拿大顶,80多岁成本大套背戏词一字不落,90多岁自打自唱录下来数十出昆弋资料,100岁时在吉祥戏院舞台上粉墨登场,演出了两天的《金貂记·装疯》、《虎
囊弹·山亭》片断,令人叹为观止。

(原载1996年4月19日《光明日报》第六版"家庭周刊""世相·亲情"栏目)



作者:610885998 (2007/10/27 0:14:57)   回复此贴
  回复:百岁老人---侯玉山 第 1 楼

侯玉山之钟馗

好江南 发表于:2003-4-9  


  北方昆弋艺术的前辈、年已103岁的侯玉山老先生虽说是寿过期颐可仍然思维敏捷、记忆明晰,若不是近些年耳朵有点背以外,真可谓是精神健旺。每天,老先生都要进行坚持了数十年且风雨无阻的必修课:早晨5点出门到附近的紫竹院遛早儿,喊嗓练功;回来后听广播吃早点,浏览了一下当日报刊后,便是研磨戏曲。3年前,老先生不慎跌折了腿,医生考虑百岁老人不宜动手术,只好采取保守治疗。即使如此,老先生每天仍要架着拐在30多米长的门厅里走上三个来回。

  侯老先生有如此的精力与儿媳的精心侍奉密不可分。女儿一家生活在农村,长子侯广有则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位于城南的北方昆曲剧院排戏、演出。儿媳吴承敏便把全部的家务包揽了下来。她是四川人,做得一手好川菜,老先生是河北高阳人,偏好北方口味,她就想方设法满足老人的要求,每日的营养配餐真是煞费苦心。

  侯老先生一生心胸豁达,不为繁琐小事耿介于怀,但在家中,无论是生活上还是艺术上,一切日程安排只有儿媳的话言听计从。侯老好客健谈,扯起昆弋,常常是几个小时侃侃而谈,亦唱亦做,亦庄亦谐。近几年,长孙女侯菊,除了在北昆担任琵琶演奏任务之外,还协助爷爷笔录了60多出传统昆腔曲谱,并整理出版了《侯玉山昆曲谱》。孙女婿也从事民族音乐,日常帮侯老剃头理发、背老人上下楼全是他的事。

  最让侯老放不下的还是他近百年的戏剧事业,平日里老先生最盼望的就是自己的徒弟来聊戏。 近些年,侯老课徒传艺,真是活到老,学到老,从不懈惰。60岁上台翻筋斗,70多了仍能拿大顶,80多岁成本大套背戏词一字不落,90多岁自打自唱录下来数十出昆弋资料,100岁时在吉祥戏院舞台上粉墨登场,演出了两天的《金貂记.装疯》、《虎囊弹.山亭》片断,令人叹为观止。





作者:610885998 (2007/10/27 0:16:29)   回复此贴
  回复:百岁老人---侯玉山 第 2 楼

侯玉山、侯永奎、韩世昌、白云生等昆曲大师的影象资料


《北方昆曲剧院老艺术家舞台艺术》的DVD光盘,是1962年拍摄的舞台实况,历经坎坷,于1995年用先进的数码技术制作成DVD(精装版)出版,可谓绝世珍品。包括的剧目有:
侯玉山《天下乐·钟馗嫁妹》
沈盘声《西厢记·佳期》
侯永奎《麒麟阁·三挡》
白玉珍《如是观·败金》
韩世昌、侯玉山《铁冠图·刺虎》
马祥麟、孟祥生:《青冢记·出塞》
白云生:《牡丹亭·叫画》  
韩世昌《孽海记·思凡》
韩世昌、白玉珍、马祥麟《牡丹亭·春香闹学》
韩世昌《牡丹亭·惊梦》
——出版单位:北京东方影音公司


作者:610885998 (2007/10/27 0:20:49)   回复此贴
  回复:百岁老人---侯玉山 第 3 楼

侯玉山艺术生活八十五周年、马祥麟艺术生活七十周年祝贺演出举办


时间:1991年9月22日,农历辛未年八月十五日

9月22日至24日,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北京市文化局、北方昆曲剧院、北京市文联等单位,联合主办昆曲老艺术家侯玉山艺术生活八十五周年、马祥麟艺术生活七十周年祝贺演出。

22日上午在民族宫礼堂召开庆祝会,中央有关领导参加并讲了话。

24日全天在北京市政协礼堂召开侯玉山、马祥麟艺术研讨会。不少名家发了言。

23、24日夜在吉祥戏院纪念演出昆曲《青石山》、《游园》、《嫁妹》、《山亭》、《刺梁》、《火判》。侯玉山(九十九高龄)、马祥麟(七十九高龄)二老粉末登场,演出其杰作《装疯》、《出塞》、《思凡》选段,实谓绝响,受到热烈欢迎。


作者:610885998 (2007/10/27 0:22:30)   回复此贴
  回复:百岁老人---侯玉山 第 4 楼

北昆简史

马祥麟


北昆,是指现在河北省中部各县的昆曲艺术流派……,北昆多在农村里演唱。农村的野台子,剧场不扰音,更因为受高腔的影响,所以北昆在表演上,那种“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粗犷气派很浓重。另外,北昆演员多是冀中人,在吐字发音上,不可避免地带有河北农村语音,这也是北昆的一个特色。
清末昆曲从宫廷流入农村 冀中各县昆班崛起
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网罗了一批南昆老艺人到北京,进入宫廷,一方面演唱,一方面组织科班。昆曲的形成,原来是来自民间,有著深厚的民间基础。但自从进入宫廷之後,便成为“雅部”,……在一百多年前的光绪初年,北京宫廷和王公府邸,仍存有五十多个昆曲班社。如醇王府创立的恩庆社昆班,有演员胡庆和、胡庆元等,後该班改为小恩荣科班,演员有老生陈荣會、旦角黄荣达、丑角张荣秀、红净郭荣仁、花脸吴荣英和裴荣庆等。醇王逝去後,小恩荣科班解散。此时北京城里的昆曲、高腔己被新兴起的皮黄代替,许多昆、弋(高腔)艺人为谋生计纷纷走出北京,转入京南和京东的直隶(今河北省)中部一带,巡回各县镇演出。據我父亲和一些老前辈说,清光绪、宣统年间在冀中方圆四、五百里地之内,存在著几十个昆弋班社,他们既演昆曲,又唱高腔,称之为昆、弋『两下锅』。这些在冀中各县崛起的班社由於流行农村,受当地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和民间艺术的影响,形成了北方昆曲的特色。在演出中散发著朴实、粗犷、浓郁的乡土气息,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冀中平原是北方昆曲艺术的摇篮。
当时在农村组织的昆弋班社,我不完全知道,仅就所了解的介绍一点情况:徐廷壁在京东玉田创办益和社。演员有唐益贵、李益重、李益广、侯益才(侯永奎父亲)、侯益太(侯永奎叔父)、王益荣、王益龙等。
丰翠合班,是和丰、和翠两个班社合演时用的名字,主办人为无极县孤庄村刘老东,演员有化起凤、郭蓬莱等。
元庆社,是文安县北斗李村任义礼和他儿子任铁庄创办的。任义礼有钱,有功名,文安境内无人不怕他,绰号“活阎王”。他儿子叫“小阎王”。元庆社被称为“阎王班”。侯玉山二十五岁时在此班担任主角,红极一时。
祥庆社,是束鹿县人王乡创立的。主要演员有白建桥、白玉田、吴祥珍、孟祥生、王祥寅等。
庆长社,是高阳河西村财主侯家创办的,由化起凤、侯成章承办一切事务。演员有花脸张子久、武旦兼武净邵老墨、旦角侯益才、红脸化起凤、武旦侯瑞春、刀马旦马彩凤(马祥麟之父)、武生侯炳武、武丑韩子峰、花旦侯海云等。当时民间流传著这样的话:『宁肯挨冷受涷,也得看花脸老墨』;『景州、易州、保安州,谁人不识张子久』。可见邵老墨和张子久的剧艺当时在群众中很有影响。


作者:610885998 (2007/10/27 0:26:52)   回复此贴
  回复:百岁老人---侯玉山 第 5 楼

荣庆社,成立於1911年(宣统三年),是大伙凑钱买了铙阳县常家一份戏箱,共分九股,有侯瑞春、侯益隆、郭凤翔、侯益才、赵德纯、侯海云、马凤彩等,後来韩世昌、陶显庭、郝振基、侯益太、白云生和我全参加了这个社。1935年分裂,把班牌分给了侯益隆。有我和侯永奎管事。
以上几个班社中,当年规模较大的是丰翠合班,我再具体谈谈它的组织和演出情况:
河北省无极县孤庄村,有个财主刘老东。他一个人成立了两个昆曲班。大班叫和丰昆弋班,小班叫和翠昆弋班,两班共有一百五六十人。刘老东有钱,把这两个班办得很阔气,其他各昆曲班社都比不了。刘老东亲自带领这两个班到京东各县演出,每年从农历正月初六开锣,到十一月十五日封箱,分为三个季度,每季度一百天。遇麦收、大秋、春节,各歇台三期,演员放假,以便与家人共同种收粮,食,欢度节日。
该班的主要演员有郭蓬莱,外号郭达子,霸县王庄人,多才多艺,唱黑头兼生、丑两行;化起凤,新安马村人,红净戏最拿手;刘同德,蠡县陈村人,唱架子花脸和武丑。
演员的戏份按季度发给,每季度发一次,一般数目多为二十吊左右,每吊合制钱一千枚。“大梁”角色最多也不超过四、五十吊。郭蓬莱每季度能拿制钱六十吊。全年三季共为一百八十吊。为地主扛活的长工,一个人所得的辛苦钱每年不过十五吊。
刘老东家在本村里有刘氏家庙,每年正月初六开始在他的家庙唱四天戏,叫“开门戏”。和丰、和翠戏班,分别挂起班社的牌子,各唱两天。在开戏时使用的大铜锣有半寸多厚,直径三尺多长,敲打时发出“咚!咚!”的声音。每逢敲锣,方圆几里内全能听到响亮的锣声。
另外,在本村的中心场地,临时搭起大戏台,从正月初十开始为村民们义演四天,叫做“丰翠合”。这两次演出的演员、戏码、衣箱和场面等,全布罝得非常整齐。正月十五吃过元宵,两个班便分道扬镖,各奔前程,去找“台口”。一直到麦收,才能回家里休息休息。
清末民初,昆弋在冀中各县流行极广。农民不但爱看昆曲,还在农闲和过年过节的时候,或者遇到接亲送友、过寿日、办满月、娶媳聘女、买房置地、邻里解和、求神还愿等等,动不动就唱几台戏。有时请来专业班社,更多的是请票會或子弟會。
当时巡回各县演戏,一般都以四天里一个"台口",四天里演出四个“帽儿戏”。头一天帽戏是《天官赐福》,第二天是《文昌点魁》,第三天是《八仙庆寿》,第四天是《六国封相》,全是含有喜庆吉利意味的群戏,占用的人较多,藉此亮亮行头,亮亮角色。幔帐也一天一换。
帽戏唱完了才开演"正戏"。戏码都是很硬的,如全部《白蛇传》《玉簪记》《玉杯记》《琵琶记》《乌盆记》《千里驹》《西楼记》《烂柯山》《长生殿》《桃花扇》《渔家乐》《铁冠图》《棋盘會》《五人义》等等,全是成本大套的戏,从前在农村很受欢迎,不像现只演一、二折。

作者:610885998 (2007/10/27 0:27:20)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4 每页5条 当前1/3页 [1] [2] [3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7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7)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侯氏论坛  执行时间:2,125.0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侯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