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侯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侯氏论坛 >> 姓氏取名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百岁老人---侯玉山 第 11 楼

北昆的出现与演进
  北方昆曲,简称“北昆”,是我国古老戏曲声腔昆山腔的一个分支。主要流行于北京、天津及河北中部、东部一带。因长期与弋腔(高腔)联合演出,故称“昆弋腔”。辛亥革命后,曾有人称其为“高阳昆曲”,建国后改今称。

  昆腔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已流传到北方。清初,江苏的昆曲班社和艺人不断北上献技,清政府曾把昆曲称为“雅部”,搬演于内廷。乾隆、嘉庆(1736-1820)以后,被称为“花部”的秦腔、徽调、汉调相继进京,昆曲便逐渐衰落下来;至道光年间(1821-1850),民间已无纯粹的昆曲班社,艺人中一部分返回南方,一部分依附于徽班,与皮黄艺人合作,后来发展成为京剧中的“京昆”一派;另一部分则采取昆、弋(高腔)同班兼演的方式,向冀中、冀东一带发展,与当地民间艺人合流,逐渐形成北方昆曲这一支派。

  同治(1862-1874)初年,醇亲王奕还,在府邸设立了一个兼唱昆、弋两腔的王府家班安庆班(后改名恩荣班)。光绪十六年(1890)醇亲王去世,恩荣班解散,大部分艺人回到故乡,在家乡活动,并传授了大批青年子弟。

  原恩荣班昆曲艺人徐廷璧,在离开醇亲王府后,到了京东滦州稻地镇与耿兆隆合组同庆社,在农村进行演出。后来玉田县也办起了益合科班,培养了不少着名演员,如霸县的子弟会,获鹿的和粹班等。这一时期北京城内的昆曲活动又有所恢复,宣统元年(1909),肃亲王善又招徐廷璧、王益友等复组安庆社昆弋班,演出于东安市场东,徐廷璧率班赴京东一带演出。辛亥革命后,因受北京政局变化影响,活动逐渐减少。有些班社因经济收入不足,难以维持,而先后解散,只剩下少数班社,偶尔在节日或庙会期间演出。

  民国初期,虽然政局混乱,但北方昆曲亦有极大的发展。

  当时著名昆曲演员有王益友、朱益铮、郝振基等,仍然兼演昆弋两种剧目,但昆曲剧目已较弋腔为多。1917年,着名昆曲艺人侯益隆、马凤采、韩世昌等,组成荣庆社到京演出。演员中还有郭蓬莱、陶显庭、陈荣惠、朱小义等。以后王益友、郝振基、白云生、侯玉山、魏庆林等加入,阵容比较整齐。而且因荣庆社是专门演出昆曲,又受到曲学名家、北京大学教授吴梅、赵子敬等人的辅助,加以新闻界的宣传介绍,在社会上造成很大影响,韩世昌也获得很高的声誉。

  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后,荣庆社曾南下到上海等地演出。之后,他们又以荣庆社和祥庆社的名义,间或在京、津、沪、宁,以及全国大中城市巡回演出。

  1924年,日本因天皇加冕,特邀韩世昌等率荣庆社部分人员赴东京等地演出,随去的除原有人员外,又增加了侯永奎、马祥麟等青年演员。同年,白云生组成庆生社,在北京、天津、保定等地演出,曾得到京剧界的支持,与京剧艺术进行交流,扩大了昆曲的影响。

  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国内动乱,北方昆曲也一再遭受冲击,特别是1938年,天津发生大水灾,许多着名艺人如陶显庭、侯益隆等相继病死,使北方昆曲遭受严重损失。抗日战争胜利后,白云生约韩世昌、侯永奎、马祥麟、侯玉山、魏庆林、白玉珍、李凤云、侯丙武等到北京,再次组成庆生社,在吉祥、华乐等戏园演出,后因观众寥寥,生活无着,又被迫分散,有的转业另谋生路,有的与京剧合作演出,但终难挽回衰落的厄运,至建国前夕,北昆已奄奄一息。


作者:610885998 (2007/10/27 0:31:45)   回复此贴
  回复:百岁老人---侯玉山 第 12 楼

北方昆曲剧院简介  


http://www.bcdf.org.cn 来自:文化发展基金会
  
    北方昆曲剧院是北京市属表演艺术院(团)之一,专业从事昆曲表演艺术,成立于1957年,现有演职人员100余人,其中国家一、二级演员20余名,院址设在北京市宣武区陶然亭路14号。
    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老一辈昆曲表演艺术家韩世昌、白云生、侯永奎、马祥麟、侯玉山、白玉珍等都曾先后在剧院工作。

    剧院还先后培养了百余名以李淑君,丛兆桓、洪雪飞、蔡瑶铣、侯少奎等为代表的昆曲表演艺术家。

    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老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观看过剧院的演出,并关心剧院的建设。

    江***、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观看剧院的演出并接见剧院的演员。

    几十年来,剧院继承、创作、整理、演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昆曲剧目,如《牡丹亭》、《西厢记》《琵琶记》、《长生殿》、《桃花扇》、《荆钗记》、《李慧娘》、《血溅美人图》、《文成公主》、《三夫人》、《南唐遗事》、《玉簪记》、《单刀会》、《夜奔》、《斩娥》、《辨冤》、《嫁妹》、《天罡阵》、《千里送京娘》、《晴雯》、《小宴》、《夕鹤》、《贵妃东渡》等。

    目前,剧院拥有一批剧院自己培养的优秀中青年演员,如杨凤一、王振义、史红梅等都是近年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的优秀中青年演员。

    剧院曾多次代表国家、北京市出访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丹麦、瑞典、加拿大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受到海内外人士的广泛赞誉。


作者:610885998 (2007/10/27 0:38:20)   回复此贴
  回复:百岁老人---侯玉山 第 13 楼

侯玉山(1893~ )

    中国北方昆曲演员。汉族。河北高阳人。11岁向刘桐德学武丑,17岁师从邵老墨,改学花脸。先后在京东一带搭班演出。1919年到北京参加荣庆社,先后与韩世昌、白云生、王益友、侯益隆等合作。他积极参加演出反映明末市民运动的戏曲《五人义》等剧,抨击封建制度及统治者,拥护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期间,归家务农,常为八路军修工事,送公粮,支援打击日本侵略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不顾年迈,积极参加北方昆曲剧院的建院工作和演出,还课徒授艺,为北派昆曲培养出一批演员。侯玉山的戏路宽,功夫硬,气质朴实,表演富于乡土气息。能演花脸、武生、武丑、老生戏60余出,并擅长濒于失传的弋腔。他以大净戏著称,享有活钟馗的美名。代表剧目有《嫁妹》、《五人义》、《火判》、《通天犀》、《华容道》、《敬德钓鱼》等。


作者:610885998 (2007/10/27 0:40:40)   回复此贴
  回复:百岁老人---侯玉山 第 14 楼

呵呵  看了真高兴!我也是河西村的,我叫侯博业。挺自豪的

作者:221.220.162.* (2008/2/18 13:59:05)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4 每页5条 当前3/3页 [1] [2] [3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9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9)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侯氏论坛  执行时间:2,113.3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侯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