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黄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黄氏论坛 >> 姓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宋音韵诂学家黄公绍 已阅:3381 / 回复:5(楼主)

宋音韵诂学家黄公绍

    黄公绍,字直翁,世居邵武军永城下乡和平里,为黄永存之孙,黄峭山第十三世孙。其父黄大昌,隐居不仕,著有《廉山语解》。黄公绍自幼受父影响,喜爱读书,研究诗文、经术。在南宋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中进士。
    黄公绍中进士后,他文章功底好,受架阁馆事,即管官署贮存文牍案卷的库房官。宋代从朝廷三省六部到地方州府都有架阁库,查不到黄公绍时任什么级别的架阁官员,但必是七品以上。不久,宋亡,他弃官返籍,在今邵武市西边樵岚溪畔筑室研究诗文经术,常到故里和平居住。当时邵武人李南叔收录严羽的诗和评论文章成辑,出了一本集叫《沧浪吟》,黄公绍为这本书撰写序言,并向各界推荐,使这部名著,特别是《沧浪诗话》得以广泛流传,蜚声中外。
    黄公绍在其室的中央自题有“在轩”二字,意思是,要以宋代名儒,崇安人胡安国“心要在腔子里”为格言,专心致志埋名治学。黄公绍博古通今,精通当时的“六书学,即指造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种原则之书,大约在元至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他以《说文》为本,参考宋、元以前的字书、韵书,撰成《古今韵会》一书,成为字韵训诂集大成的著作,这本书引证浩繁。后来他还与熊忠合编一书,叫《古今韵会举要》,也是当时被学术界认为非常有价值的韵书。
    研究音韵训诂,只是黄公绍的一小部分工作,黄公绍的大量工作,还是编写各种著作。黄公绍的著作很多,可惜保存不妥,现丢失得仅存《在轩集》一卷,还有在《四库全书》中收入他的一些著作。在宋朝末,黄公绍的名声很大,他与资政殿大学士、御史中丞黄履的孙子黄伯思,被时人称作南宋“二黄”。黄伯思成名比黄公绍早得多,黄伯思是古文奇字鉴别家,经史、诸子、天文、地理、律历、卜筮之说的精论家,文物的考证家。他学问慕扬雄,诗文慕李白,文章慕柳宗元,因其祖父黄履在官场名声不怎么好,他拒绝黄履给他推恩补官,走学术之路。黄公绍与黄伯思虽是不同年代的人,但这两个邵武籍的人,爱好与兴趣,却非常接近。黄公绍自己认为,“有蹈伯思之辙而不由”,即自己不知不觉地与黄伯思走向相同。
    黄公绍除了在考古,古文的鉴赏,天文地理方面研究之外,他还是个词人,他现收入《四库全书》的诗词有28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青玉案》。词是这样写的,上片为:“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下片:“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上片写的是身在深山溪边的游子,遥念家乡闺中停做针线的社日,看到双双飞燕面前是身影孤单。下片写游子长期流浪在外,春衫已破,泪痕带满,却还不知归期。末尾接连三个“无人”,点出不仅赏花,饮酒都无心情,甚至醉了也得不到照顾。将孤身在外的羁旅凄凉情景娓娓道出,可以说是“语淡而情浓,事浅而言深。游子此时凄惨孑立,向人倾诉一腔血泪,后人贺裳认为词中之妙,妙就妙在“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黄公绍当时也不知处在何种处境,而写下这首游子名词。


作者:219.134.238.* (2007/2/5 16:21:37)   回复此贴
  回复:宋音韵诂学家黄公绍 第 1 楼

元朝统治者为了统治中国,把中华民族分为四等公民,即蒙人、色目人、北方汉人、南方汉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造成此起彼伏的起义,元朝统治者如坐火山。后来元朝决定以汉人治汉,蒙军南下俘虏了名儒赵复,赵复向蒙人献出程朱理学著作八千余卷,并介绍宋朝是怎样以程朱理学来统治人民的,蒙人中那些理学精通者,后来都成了要臣。赵复还向蒙人推荐一大批宋朝旧臣及有作为的文人,其中就有黄公绍。但黄公绍不愿出山为官,后蒙人使用各种高压手段来压黄公绍,包括要烧毁其在轩书室。黄公绍最后不得不离开邵武樵岚溪边的《在轩》,不知所终。也有人说,他是被咸淳元年同乡同榜进士危彻孙(即危昭德之子)请走,两个邵武和平人在一起度晚年。但无实据。
    黄公绍的处世为人,得到当时士大夫及一些官员的崇敬。黄公绍在邵武筑在轩书室时,常有州、军官员来访,邵武知军叶菜钦佩黄公绍为人,还为在轩书室写了铭记,可惜在轩室和铭记皆被元兵毁,没有保留下来。黄公绍离开在轩后,有遗稿,黄公绍对此事自述曰:淳礻右 壬子之岁,平岩叶先生来知军事,公绍幸得民事太守,先生见守请教,尝对公绍曰:“读书须要自家以身体验,方见得真,不可只作一场活着”。宝礻右 戊午冬,再见先生于三门里第,再问公绍曰:“别后体验得何如”?公绍对曰:“尝读胡文定公语,心要在腔子里,自觉有警,因作小轩名曰“在轩”,山翁先生为轩书画,友人吴升记之。绍愿得先生一言座右,庶以朝夕观省。先生许诺,明年,以铭来教,奉似至宝,弗放失坠。即刻石龛壁间,后二十年,为兵毁,自谓不可复得矣。今丙戌冬,偶于残编中得之,惊喜不啻。嗟吾老之荒落,严师之训    
犹存。是用装褫珍藏,并收吴君之记于右,以见故友之思云”。
    邵武人吴升记载“在轩”曰:余里中交游不出四五家,樵溪东流似练,莲花诸峰如屏障列其前者,直翁之衆也。竹门其旁,倚松作屋,古木修篁前后蔽亏者,在轩也。幽致雅韵,居然与其称。余嘉而爱之,因谓翁曰:居何在?曰:先儒有言,心要在腔子里,此吾所以志也,子盍记诸。
    余惟人心易动而神难安,思虑一发,翕忽变幻,瞬息千里,方寸之地其在之时少矣!《传》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耳、目、口、鼻于人至近而犹若是,况于其他?翁之名此轩也,其知所以用力矣,尚何待于言乎?抑余每过在轩,必自轩外问曰:“主人在乎?曰“在”。或他出,则曰:“否”。余于是悟“在”之为义,心一主人也,轩一腔子也。因以复直翁。
    黄公绍的自述及吴升的记载,道出了黄公绍在邵武在轩的生活治学情况,也是因为有了叶菜的铭和吴升的记,黄公绍的名声更加远播,明清之后,有人就黄公绍“心要在腔子里”这句话,发表了许多论文,成为治学格言。

作者:219.134.238.* (2007/2/5 16:22:01)   回复此贴
  回复:宋音韵诂学家黄公绍 第 2 楼

好,团结天下黄氏,振兴家声

作者:58.60.231.* (2007/2/13 10:30:54)   回复此贴
  回复:宋音韵诂学家黄公绍 第 3 楼

欢迎黄姓朋友担任本网及论坛管理员!

作者:58.60.216.* (2007/2/15 23:42:54)   回复此贴
  回复:宋音韵诂学家黄公绍 第 4 楼

[color=#BCBEC0][/color][color=#0066FF][/color][color=#00A2FF][/color]

作者:221.204.246.* (2008/2/10 11:23:10)   回复此贴
  回复:宋音韵诂学家黄公绍 第 5 楼


我们也是河北的,在河北沧州、我们这里有几千黄氏家族据说是丛山西迁来(洪同大槐树)具记载地七世老祖(名字:黄文喜)据说是弟兄5人分别落脚各处。我的电子信箱:qkhwr@163.com   请联系

作者:221.193.32.* (2008/3/12 13:27:32)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5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7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7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黄氏论坛  执行时间:1,062.5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黄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